敦煌石窟全集 全26册彩图版 塑像飞天石窟建筑卷 尊相图案经画卷

敦煌石窟艺术壁画雕塑建筑图片大全 敦煌石窟彩塑塑像 飞 天 画 图案 佛 传 故 事 画 山水人物动物交通科学技术民俗画大全

【作品信息】
■文件名:敦煌石窟全集 全26册(缺第4册)彩图版 塑像飞天石窟建筑卷 尊相图案经画卷 pdf电子版下载
■编号:B2021911756
■格式:PDF
■文件大小:1.15G
■默认阅读器:Adobe Reader阅读器
■简介:敦煌石窟全集包括总卷《再 现 敦 煌》及专题卷26卷,分为佛教、艺术、社会三 类

1 再 现 敦 煌
2 尊 像 画 卷
3 本生因缘故事画卷
4 佛 传 故 事 画 卷
5 阿 弥 陀 经 画 卷
6 弥 勒 经 画 卷
7 法 华 经 画 卷
8 塑 像 卷
9 报 恩 经 画 卷   ( 附 报 父 母 恩 经 重 经 、 目 连

经 、 福 田 经 、 梵 网 经 、 宝 雨 经 、 劳 度 叉 经 )

10 密教画卷
11 楞 伽 经 画 卷   ( 附 密 严 经 、 金 刚 经 、 天

请 问 经 、 思 益 梵 天 请 问 经 )
12 佛 教 东 传 故 事 画 卷

艺 术 类

13 图 案 卷   〈上〉
14 图 案 卷   〈下〉
15 飞 天 画 卷
16 音 乐 画 卷
17 舞 蹈 画 卷
18 山 水 画 卷
19 动 物 画 卷
20 藏 经 洞 珍 品 卷 (非卖品)
21 石 窟 建 筑 卷
22 建 筑 画 卷

社 会 类

23 科 学 技 术 画 卷
24 服 饰 画 卷
25 民 俗 画 卷
26 交 通 画 卷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大且盛故曰敦煌。敦煌被称之为“中世纪的百科全书”,它蕴藏并融汇了中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的文·化,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陆续出版的这本《敦煌石窟全集》,这套丛书是国内外第一套以专题形式全面系统介绍敦煌石窟的大型图文著作,是由敦煌研究院主编。它是一套全面系统研究和介绍敦煌石窟的大型图集,共26卷,于2005年完成。全集由多位敦煌学者合力撰写,内载有敦煌研究院第一手资料,共计130万字、8000张图片,配合富创意的表达方式,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分卷组成,汇集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最新成果,完整展现敦煌文·化的精华,并藉此推动香港社会认识敦煌宝库。所有售书收入,扣除行政费和制作图书的成本费,将捐赠予敦煌石窟及文物的保护工程。

《敦煌石窟全集》共分26卷,每卷约7万字,图片约2000幅。丛书由总卷部分和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分卷组成,有佛传卷、尊像卷、山水画卷、图案卷、飞天卷、科技卷、服饰卷、交通卷等,图文并茂,兼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汇集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最新成果。学术界普遍认为,《敦煌石窟全集》的出版,是迄今为止对敦煌石窟最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和介绍性丛书,也是一套全面反映敦煌石窟艺术精华的浩繁巨著,对百年敦煌石窟研究作了集中展示。

《敦煌石窟全集》这套书开创了解读敦煌文·化的新方法,相对于以前以洞窟分类的介绍而言,它的最为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专题研究的方法,对敦煌石窟壁画和雕塑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进行全方位考察。内容之全面、图画之精美令人赞叹。

丛书不仅汇集了敦煌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把高深的学术研究成果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以勾勒出敦煌石窟的文·化艺术内涵和独到的美丽,还对全书体例、学术规范、各卷字数、书写格式、文字表述、年代表示、地图使用、参考书目、书后索引等都做出明确规定,并进行精心编排。丛书语言文字精益求精,充分运用历史文·化资源,搜集配置了大量插图、照片、地图、表格,还在正文以外安排了各种辅助性的阅读材料,以适应各类读者需要。在印刷上,因为莫高窟某些部位受到风化的侵蚀,已经残缺,所以印刷过程中精益求精,以求用最好的效果还原敦煌的真实面貌。

敦煌石窟是全世界規模最宏偉、內容最豐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由北朝到元代,歷經千多年,現存洞窟400多個,壁畫4.5萬平方米,塑像2,000多個,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世界知名,因為她太豐富、太微妙,幾乎關涉古代所有重大文明,還見證東方世界的思想碰撞──佛與儒道的合流。一粒沙看世界,敦煌是沙漠中看世界的天書。
可是這部天書常予人難以理解的錯覺,這種高不可攀的感覺不免妨礙中外人士認識及了解她。現在,敦煌石窟的守護者──敦煌研究院提供第一手資料,配以敦煌石窟網頁內最新、最全、最美和立體的表達方式,將敦煌的精華和整體一一展現您的眼前。
敦煌石窟全集包括總卷《再現敦煌》及專題卷25卷,分為佛教、藝術、社會三類。

《敦煌石窟全集》是現今世上獨一無二以專題形式及涵括最全面的敦煌石窟大型畫冊。內容全是由敦煌研究院提供的一手資料,而圖片亦由一級攝影師重新拍攝。每卷匯聚數百幅於敦煌實地拍攝的彩色圖版,配合專家經年研究成果,詳盡地介紹石窟的價值,讓讀者了解到中國的敦煌。
《敦煌石窟全集》讓世人了解到中國的敦煌何以成就世界煌學,並且位列世界級的文化遺產。無論您處身世界上哪個角落,無論是嚮往敦煌旅遊的情趣、景仰敦煌學問的玄奧博大,或是準備追慕敦煌,都可以扼要明白和分享得到敦煌石窟珍貴、美麗和精彩所在。

历经半个多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完成,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记者从敦煌研究院了解到的。
全部敦煌石窟分卷编撰出版考古报告,结集出版《敦煌石窟全集》,是事关敦煌石窟各项保护研究工作基础的浩大工程,全集规划出版一百卷,预计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敦煌石窟全集》编辑出版计划,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实现。1994年,敦煌研究院再次启动了《敦煌石窟全集》的编辑出版规划。

此次完成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运用文字、测绘和照相等各种记录手段,逐窟记录洞窟位置,窟外立面,洞窟结构、塑像和壁画,洞窟保存状况,以及附属题记等全部内容,是洞窟最翔实的“档案资料”,为今后洞窟修缮乃至全面复原提供了科学依据。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的完成,圆了几代专家学者的梦想,填补了敦煌石窟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满足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对敦煌石窟资料的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此次考古报告编撰过程中,大量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全站仪、覆盖式数码全景摄影拼接技术、电脑软件精确绘图等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考古测绘的质量和效率,为其他石窟考古报告的编撰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榆林窟,因相同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题材内容、艺术特征,共属敦煌佛教石窟艺术范畴,统称为敦煌石窟。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石窟全集》的规模大约将达到一百卷,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即包括公认敦煌凿建最早的“早期三窟”填补了敦煌石窟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满足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对敦煌石窟资料的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分上下两册,以文字、图片、测绘图等形式,详细记录和描绘了敦煌莫高窟第266窟、275窟等11个洞窟的石窟档案。此次完成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运用文字、测绘和照相等各种记录手段,逐窟记录洞窟位置,窟外立面,洞窟结构、塑像和壁画,洞窟保存状况,以及附属题记等全部内容,是洞窟最翔实的“档案资料”,为今后洞窟修缮乃至全面复原提供了科学依据。

敦煌莫高窟1987年底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本世纪以来几乎每隔两三年,游客人数便上一个10万人次的台阶,至2014年已达年度游客最高值81万人次,旺季时单日游客量5000~10000人次,在2013年、2014年的国庆黄金周期间,单日游客量竟超过2万人次,未来这个数字还可能继续攀升。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面对旅游热高涨,如何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履行好文化旅游应负的责任?如何避免因一味追求莫高窟无限度接纳游客而伤害已十分脆弱的文物?如何在旅游开放中坚持文物单位的管理体制?这些是亟须重视的问题。
进入莫高窟相当于进了博物馆的精品文物库房
莫高窟有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洞窟及窟内的佛龛雕像壁画,都是由古代施主出资建造,用来供家族礼佛的家庙。由于建筑之初并非公共活动场所,故空间普遍狭小,84%以上洞窟面积小于25平方米,甚至小到仅有几平方米。
与此同时,窟内精美的彩塑和壁画是由泥土、麦草、木料和颜料等十分脆弱的材料制作而成。历经千年沧桑的彩塑和壁画,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褪变,还经常有病害发生。
敦煌研究院作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管理机构,一方面在热诚地欢迎并帮助游客欣赏、感受莫高窟无与伦比的艺术内涵,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繁重的保护责任:
莫高窟洞窟整窟的彩塑壁画均不可移动、不能改造,不能像一般博物馆那样挑选文物、布置展览。
游客进入莫高窟的洞窟参观,触手可及的是绵延千年的彩塑和壁画等稀世珍宝,相当于进入了博物馆珍藏精品的“文物库房”。
世界上鲜有博物馆将文物库房对外开放,而敦煌研究院将“文物库房”式的洞窟作为博物馆向游客开放,存在着文物被破坏的潜在危险,承担着很大的风险。
莫高窟的旅游开放和保护管理对保管机构是极大的挑战。
莫高窟自1979年向游客开放以来,坚持把文物保护贯穿于旅游开放的全过程。在做好安全技术防范的基础上,针对洞窟空间狭小、文物材质脆弱、存在多种病害的现状,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游客进洞参观致洞窟微环境改变而诱发壁画病害的可能:为此一方面在所有开放洞窟安装传感器,对窟内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和游客数量进行实时监测,为洞窟保护和合理开放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对监测数据、微环境变化及游客承载量进行深入研究。
在反复研究数据和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发现:洞窟的相对湿度若超过62%,会诱发壁画可溶盐活动,可能导致壁画产生新的病害;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500ppm,会使窟内空气质量降低,超过人体正常承受能力,可能导致游客产生不适的反应。
据此经复杂测算得出游客承载量:即开放洞窟不能小于13平方米、每批游客不能超过25人、莫高窟的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为3000人次,这样洞窟微环境各项指标才不会超过临界值,才可能既保护文物,又保证游客舒适参观。
针对旺季游客不断增加的情况,敦煌研究院制定了有效控制游客数量的参观线路和预约制度,并在洞窟游览与高科技数字游览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以精彩的数字电影,将以往游客两小时单一参观洞窟的方式,分为45分钟数字电影,加75分钟洞窟参观,达到了既有效控制了洞窟微环境的变化,又提高了游客的游览满意度的良好效果。
数字与洞窟结合的游览模式,可使莫高窟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从3000人次提升到6000人次,既减轻了洞窟压力保护了文物,又丰富了游客的观赏体验,充实了文化艺术知识,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的双赢。来自游客的调查反馈显示,高达97.3%的游客赞同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
不要轻易改变莫高窟的文物管理体制
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旅游热挑战的情况下,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的管理和探索,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2010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会议分享了敦煌莫高窟上述经验,认为“莫高窟以非凡的远见,展示了有效的遗产地旅游管理方法以保护遗产地的价值,树立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典范形象。”
敦煌研究院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莫高窟的管理体制始终未变:有一个依法设立的保管机构;能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和义务;能够制订并实施长远的发展规划不动摇;能够聚集协调国内外多学科专家为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提升、进步做出贡献。
旅游热方兴未艾,文物保护任重道远。敦煌研究院强烈地意识到,价值无比珍贵、文物极其脆弱的莫高窟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专业性极强,需要人文、理工、艺术和管理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性、长期性系统工程。只有依靠不同学科有机结合、强力支撑才能保障洞窟文物的安全,也才能使游客得到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和体验。
同时,莫高窟的保护和利用又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关系所必须遵守的国家方针,敦煌研究院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方针,在确保文物安全的情况下,合理开放利用,绝不允许过度旅游开发、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损失的局面发生。
像莫高窟这样的世界遗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名胜区,硬性地照搬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开发方式,对莫高窟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任意改变,意味着对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的践踏和破坏,只能是竭泽而渔。因此,在遗产地区域内开展的任何旅游开放活动都应在保证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离开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旅游开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敦煌莫高窟从70年前无人管理、一片破败,到今天保护、开放和管理工作得到国内外广泛的认可和赞扬,是因为70年前就成立了国立的专门保管机构,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青年学子到此工作。几代莫高窟人薪火相传,热爱敦煌石窟,忠诚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发扬“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莫高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和实践,才取得今天的成绩。

从第一次听说敦煌,就彻底的爱上敦煌,一辈子与敦煌缠绵纠缠,守护国宝几十年。年少时的樊锦诗选择北大考古毫不动摇,毕业后的她也勇往直前,毅然放弃城市生活走进敦煌,成为无愧国家的“敦煌女儿”。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樊锦诗院长的同事和好友朗读余秋雨的《莫高窟》、季羡林的《在敦煌》、冯骥才的《人类的敦煌》,献给以她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樊锦诗的心全部献给了敦煌,献给了莫高窟。她的年龄大了,自己的生日都记不住了,数字敦煌的网址却能脱口而出,那是她毕生的心血。莫高窟以缓慢却不可逆转的速度消逝着,她拼着命把莫高窟记录下来,送到千千万万人的眼前。
用董卿的话说,那是“逆天”的勇气啊!我们一起来“卿”听朗读者樊锦诗讲述她的敦煌岁月↓ ↓
以下是阿甘哥根据视频为大家整理的图文内容:
主持人:董卿
就像茨威格所说
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
它是一笔财富
拥有了勇气
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
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
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
这些勇气
都彪炳在史册上
流传在故事里
而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
文学史家樊锦诗
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
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之后
她用了五十四年的时间坚守在大漠深处
而她为敦煌所做的一切
也被季羡林先生誉为是功德无量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
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
勇气是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
依然热爱生活
1987年
中国的敦煌莫高窟
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
就是这个一座
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宝库
因为经历了
动乱  战火  盗贼之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几乎成了废墟
樊锦诗
一位出生在北平
成长在上海的瘦弱姑娘
当年报考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毕业之后便与莫高窟结下了
一辈子的缘分
五十四年啊
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
她为莫高窟的永续利用
永久保存
倾尽了全力
她也被人们称为
敦煌的女儿
|现场对话|
董卿:当您从红地毯通道向我走来的时候,我心头一热,这么一个瘦弱的身躯里,怎么蕴藏着这么大的力量?您自已最早知道敦煌是什么时候?
樊锦我是念中学的时候,历史课本里有一段专门写莫高窟,我被它深深的吸引,我很想能看到它。
董卿:是不是因为这个,所以才促使您后来报考了北京大学有考古专业?
樊锦首先是喜欢历史,历史呢,一个是文字的资料,那么考古呢,就是一个实物的资料。越是到古代,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就是靠考古的实物资料来证明的。
董卿:毕业那年,您有了一个机会去敦煌实习,那是您第一次到敦煌吧?
樊锦实际上我当时去的目的,不是那么纯,是想去看敦煌。一进洞啊,你就被它迷住了,敦煌的洞窟确实很美妙,但是洞窟外头的世界,跟上海北京的反差特别大。
董卿:您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现实世界?“卿”听“敦煌女儿”樊锦诗讲述她的敦煌岁月
樊锦它的房子是土的,没电灯,我从小长大,没见过没电灯的地方,然后呢,没有自来水,房间里没有卫生设施,然后他们还跟我说,那儿有狼,所以心里就有点嘀咕。

敦煌研究院原副所长、研究员殷光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3月7日在兰州逝世,享年56岁。
殷光明,甘肃省敦煌市人,1957年出生,1974年高中毕业后到敦煌农村插队,1979年开始在敦煌市博物馆,从事文博工作。后调至敦煌研究院考古所工作,主要从事敦煌学及考古学的研究。199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敦煌学研究所,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殷光明先生,孜孜不倦,一直致力于敦煌学及文物考古的研究工作,对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殷先生先后著有《敦煌画像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北凉石塔》(台湾新竹:财团法人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0)、《敦煌石窟全集·报恩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民族出版社,2006)等专著。殷先生尤其擅长对石塔的研究,其博士论文《北凉石塔》应该是研究佛教石塔的里程碑之作。他以河西酒泉、敦煌、武威及吐鲁番地等地发现的北凉石塔为研究对象,对北凉石塔的时代、造型、题材内涵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探究,是研究早期佛教艺术和佛教思想流派的重要标本,也为学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北凉石塔全部资料,对研究早期河西早期的石窟具有启发意义。后来,先生对敦煌壁画中的经变及佛教思想进行了研究。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疑伪经图像及相关资料。殷先生尤其是以传统文化为中心,将敦煌石窟中的疑伪经图像及相关资料,作了系统、综合的研究,让读者认识到疑伪经及图像在佛教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殷光明先生同时发表了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如《敦煌市博物馆藏三件北凉石塔》、《敦煌清水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历谱)述考》。对佛经的研究,如《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体现了先生深厚的佛教功底。《敦煌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之一、二)、《从释迦三尊到华严三圣的图像转变看大乘菩萨思想的发展》、《初说法图与法身信仰——初说法从释迦到卢舍那的转变》等等。殷先生勤奋刻苦,治学严谨,其学术成就斐然,对研究敦煌石窟宗教考古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殷光明先生的逝世对敦煌学界是一大损失,我们敦煌界同仁将在沉痛缅怀殷先生的同时,继续努力工作,积极推动敦煌学的发展。

包月会员每天免费下载2个5元以内资料,包年会员每天免费下载3个10元以内资料,终身会员每天下载5个20元以内资料

最常见的情况是下载不完整: 可对比下载完压缩包的与网盘上的容量,若小于网盘提示的容量则是这个原因。这是浏览器下载的bug,建议用百度网盘软件或迅雷下载。 若排除这种情况,可在对应资源底部留言,或联络我们。

如果您已经成功付款但是网站没有弹出成功提示,请点击右下角蓝色图标联系售后提供付款信息为您处理

源码素材属于虚拟商品,具有可复制性,可传播性,一旦授予,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退款、换货要求。请您在购买获取之前确认好 是您所需要的资源